一把洋伞的“蜕变之路”
——我院质量智库中心技术赋能助力外贸优品拓内销
厦门拥有近400家制伞及伞业贸易相关的企业,其中同安区是主要集聚地,集中了全市75%以上的雨具出口企业,伞具企业内外贸一体化需求迫切。厦门某洋伞企业,主营晴雨伞、遮阳伞及定制伞,产品漂洋过海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,却在转战国内市场时屡屡碰壁:标签标识不规范(如UPF值标注与检测结果不符)、广告用语绝对化以及供应链管理疏漏等问题,频繁遭遇职业打假投诉,既制约了国内市场拓展,也给国际订单稳定性带来隐患。针对企业在内外贸转型中的痛点,我院质量智库中心帮扶团队走进一线车间,为其量身定制“3+1”帮扶方案,通过三大核心环节帮扶与一项拓展延伸服务,赋能企业实现内外贸无缝转型。
在核心帮扶层面:一是规范标签标识,帮扶团队把GB/T 18830-2022《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》等三项国家标准集成到生产线上,指导企业修改36款产品标签,删除 15 处违规宣传用语;二是加强质量检测,联动我院检测实验室,为企业开通加急检测通道,依托UPF测试、重金属测试等4套核心设备开展快速检测,大幅缩短检测周期。并制定布料进厂抽样方案与判定依据,确保每批次原料均符合国内外有害物质限量要求;三是稳定产品质量,协助企业制定《合格供应商评价要求》,对骨架、伞布等关键原料供应商进行全面评定,协助1家无环保声明的供应商完善资料,引入1家经检测合格的供应商,从源头稳定产品质量。
在延伸服务层面:为企业乡村振兴项目编写外包加工作业指导书及产品验收要求,并开展产品质量法、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及应对职业打假恶意索赔等培训,推动企业风险应对能力、产品质量和合规经营意识明显增强。
通过“3+1”帮扶方案的成功实施,洋伞企业完成全部标签替换,内销的三批次产品在抽查中全部合格,未再收到职业打假投诉;外包加工点产品合格率提升5%,年减少不合格成本10万元,供应链稳定性显著增强;新供应商首批交付的骨架经检测符合欧盟 EN71-3 标准,出口批次实现 “零退货”,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,为同类传统外贸企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案例。这把重塑筋骨的洋伞,撑开了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新格局,实现“内外贸两条腿稳健走路”。
下一步,质量智库中心将继续发挥好专业技术优势,整合认证、检测、培训等资源,用好市场监管“工具箱”,做好“一站式”综合赋能服务,助力更多外贸企业打通内外贸壁垒,升起风帆,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乘风破浪、扬帆远航。